小學生三年級補習_成都小學暑假文化課補習
,戴氏教育小升初補習班,初一文化課提分復習,讓孩子提前適應初中上課方式,做到學習思維的轉變。
教學內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教學目標: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
,戴氏教育小升初補習班,初一文化課提分復習,讓孩子提前適應初中上課方式,做到學習思維的轉變。
教學目標:
會選取適當的長度測量工具,進行相應長度的測量。
在測量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
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作數學的意識
重點:數據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小朋友,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一年多了,在這期間,我們不但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本領,我們的身體也在快快的生長著,長高了多少呢?量量就知道了。
二、活動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流測量記錄,讓每個學生都有測量的機會,測量的項目有:身高、步長、臂長、黑板長、桌子高和寬度。
數據 1 2 3 4
身高
步長
臂長
桌高
其他
活動開始,教師巡回指導
小組匯報
討論交流:看了統(tǒng)計表你了解了什么?指名說說
課堂小結:你學到了什么?學的怎么樣?
布置作業(yè):隨堂練習
實踐課:我長高了 來自的推薦。
【實踐課:我長高了 教案記錄】相關文章:
教學內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測量統(tǒng)一長度
1、(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屏顯數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zhèn)、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2、分組匯報
3、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4、小組討論匯報
5、再次讓選用統(tǒng)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fā)。
6、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三、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fā)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tǒng)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四、練習
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五、總結:
說一說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業(yè):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 學 過 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3.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4.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5.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刻度尺。
二、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一、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教學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1、結合生活情景認...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五、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六、布置作業(yè):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 學 過 程
一、游戲導入,引起認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二、展開認識米
1.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1)介紹米尺
(2)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實踐活動
1.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jiān)督幫助。
2.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四、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五、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六、布置作業(yè):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尺子、課件等。
教 學 過 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2、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二.測量線段的長度
1.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2.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3.線段“直”的特征。
三、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四、指導線段的畫法
五、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六、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七、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九、布置作業(yè):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線段-第二課時反思:
利用已學知識引入,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比一比等多種實踐方式,只管感受線段的特點,從而逐步建立線段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聯(lián)系實際,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線段問題,讓小組進行自評、互評,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意識.
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既抽象又實際,教學時要緊扎線段的兩個特征,除了設計與生活情境結合的直觀學習線段外,還應引導學生力所能及地從實物到想象,從具體到抽象,從而引起質疑提出疑問.通過討論來提高認識.并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線段,進而畫線段.
整節(jié)課的設計可以從觀察實物到想象、推理、討論.如對線段"端點"的認識:"有盡頭的""這些東西在兩端有兩個頭""線段是細細的自來水、線"等.
由于實踐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整節(jié)課應提倡學習方法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的想象與自主.
(反思第一課時)
長度單位是學生首次認識到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為替以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打好基礎,本節(jié)課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生直觀感受上尤為重要。
課的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到測量長度單位需要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展開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比一比等多種實踐方式,直觀感受1厘米的長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長度觀念。
我覺得本節(jié)課可以說是一節(jié)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沖動和知識基礎后,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對厘米這個長度單位逐漸加深認識并能懂得應用,尤其要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強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整節(jié)課可以有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多個活動,課后可以布置練習延伸。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
成都小學生課外輔導培訓機構哪家好
戴氏教育小中高課外輔導培訓,專注文化課補習培訓30年,針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教導,從基礎上矯正學習能力,為以后打下良好基礎
,教材分析: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使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方法.讓學...
戴氏教育小學文化課補習
戴氏教育小學文化課補習培訓,成都小學文化課補習上百校區(qū),就近咨詢,專屬定制學習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