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都三年級作文輔導校區(qū)地址 _戴氏小學補習班
教案設計設計說明1.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學生建立除法概念。除法的兩種現實情境模型一般被稱為等分和包含分,為了讓學生借助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節(jié)課先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獲得平均分的直觀經驗;再通過說一說、填一填的活動,嘗試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最后學習用除法算式表示,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符合學生認...
,戴氏教育小學文化課補習
戴氏教育小學文化課補習培訓,成都小學文化課補習上百校區(qū),就近咨詢,專屬定制學習提升方案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在人類的智慧生長期,有5種表征系統(tǒng)在起作用,即動作表征、表象表征、符號性表征、口頭語言表征和現實情境表征。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就要靈活地實現5種表征之間的轉化。因此,在本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多種表征之間的轉化,讓學生借助學具分一分、擺一擺,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并結合動作,用語言說清楚,從而加深理解。
1.在操作中體會和感悟。
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一邊分一邊說,反復強調“每2個一份”,體會這種分法與前面所學的分法的不同,同時理解不管分的結果是幾份,每份一定是同樣多的,突出平均分的含義。
2.重視動作表征或符號性表征到口頭語言表征的轉化。
在分一分、擺一擺等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填一填、說一說,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的語言表述,為學習除法的含義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舊知遷移
1.復習平均分的含義:昨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復習平均分的方法: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科技館參觀,買了好多食品,昨天我們幫他們分了一些,現在還有8個果凍,要平均分給4名同學,各小組幫著分一分,然后說一說每名同學分了幾個果凍。
3.學生以組為單位,用小棒代替果凍動手分一分,然后匯報。
4.導入新課: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現在老師要把這道題改一改,請同學們動腦思考,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出示教材10頁例3文字部分)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幾份?
設計意圖:以繼續(xù)參觀科技館為線索,提出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然后把學生熟悉的問題進行改編,提出新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探求新知,解決問題
1.動手操作,經歷包含分的過程。
(1)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分一分,然后匯報分的過程及結果。
(2)學生分組探討解決“能分成幾份”,一邊分一邊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饋,及時評價。
(8個果凍,每2個一份,能分成4份。)
2.探究包含分的含義。
(1)(課件出示例3分果凍的直觀圖)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果不動手分,你能知道這個問題的結果嗎?
(2)學生討論,然后匯報方法。
方法一:剛才把8個果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個,要是每2個一份,一定是分成4份。
方法二:8個果凍,每2個一份,8能分成4個2,就是能分成4份。
(3)教師小結:這位同學能動腦思考,把這個問題想成8里面有幾個2,真棒!這道題實際上就是求8里面有幾個2,8里面有4個2,就可以分成4份。
3.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卡,探究平均分和包含分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具體感知“每2個一份,8個能分成這樣的4份”。讓學生在交流中借鑒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包含分》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導學案設計課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課型新授課設計說明熟練計算表內除法是小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這節(jié)課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端,為了使學生能夠夯實基礎,本教學設計通過例題情境圖利用直觀模型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道理;同時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強化學生對“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1.利用直觀模型溝通乘、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本節(jié)...
1.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學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兩種現實情境模型一般被稱為等分和包含分,為了讓學生借助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節(jié)課先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獲得平均分的直觀經驗;再通過說一說、填一填的活動,嘗試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最后學習用除法算式表示,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
2.通過多種表征的轉換,滲透模型化思想。
本節(jié)課在學生認識了除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結合例題探討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結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來表示的。通過從實踐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義,讓學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從動作表征到語言表征,再到符號表征的轉換,在滲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時,加深對除法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復習舊知。
(1)說一說什么叫平均分。
(2)舉例說明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2.課件出示教材13頁例4情境圖,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然后匯報結果。
第一種分法:一個一個地分,每盤分了3個。
第二種分法:先兩個兩個地分,再一個一個地分,每盤分了3個。
第三種分法:三個三個地分,每盤也分了3個。
(2)小結: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即每盤放3個竹筍。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認識除法算式。
(1)引導學生探究: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熊貓解決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課題:這樣的算式大家都沒有學習過,現在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這種新的運算——除法。(板書課題:除法)像這樣平均分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板書算式:12÷4=3)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介紹除號的寫法: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個新的運算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除號時,先畫一條橫線,再在橫線上下各點一個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同學們試著寫一下。(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2)師指著除法算式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學生練習讀除法算式)
(3)小結:只要是平均分的情況都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問“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學習除號的寫法和除法算式的讀法,同時讓學生明確平均分的情況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為學習例5做好準備。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課件出示教材14頁例5情境圖,引導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你們能幫熊貓分竹筍嗎?
學生動手分一分,然后匯報。
(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
(2)引導學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剛剛分竹筍的過程。(生列出算式并讀一讀:20÷4=5)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法》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
戴氏教育小升初補習班,初一文化課提分復習,讓孩子提前適應初中上課方式,做到學習思維的轉變。
導學案設計課題解決問題課型新授課設計說明1.加深對數量關系與除法意義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借助動手分一分、畫一畫的過程,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對數量關系的理解與除法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選擇和運用數學方法的能力。選擇正確的數學方法是打開數學寶庫的鑰匙。因此,本節(jié)課...